<

房产销售泄露上亿条个人信息 组建上百微信群搜集信息

来源:中国经济网2017-01-16

    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现象日益泛滥,网上个人信息买卖形成“黑色产业链”,由此滋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敲诈勒索、非法追债等下游犯罪屡打不绝,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近日,西安警方侦破了一起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查获被非法获取售卖的公民个人信息达上亿条次,信息泄露渠道来自一个房产销售。

    去年9月,西安市公安局雁塔分局经侦大队在侦办一起合同诈骗案的过程中,对某涉案房屋中介公司进行侦察,意外发现该公司办公电脑中储存有大量周围住宅小区业主信息,不仅包括业主所住小区的门牌号、业主姓名、电话,甚至还有业主本人的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等,明显超出房产中介的经营范围,该情况引起办案民警怀疑。

    民警随即对该店三名工作人员进行询问,查明三人中以王某为主,多次以非法方式获取周围小区业主信息,以拨打业主电话的方式寻找房源从而进行中介活动,最终获取中介费用的违法事实。

    经侦查发现,王某掌握的公民个人信息来源于某房产经理李某,这些信息会提供给公司员工刘某、赵某用于联系业务。李某供述,自己还有一个上线向某,常年以买卖、交换公民个人信息为生。随后案件中的关键人物、犯罪嫌疑人向某被警方抓获,办案人员在他的电脑里发现了共计40个G的涉案电子数据。办案民警张昊介绍,40G包括上亿条公民个人信息,囊括了西安市所有小区的住户信息,有业主姓名、电话、房号、房屋面积、身份证号码。

    据初步统计,向某的这个信息库里还包括西安一些高档商场的会员卡信息、以及高档轿车车主的资料、和企业法人的信息。向某把这些信息四处贩卖,最初引起警方怀疑的那家房产中介只是向某众多买家中的一个。

    26岁的向某曾在西安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过一段时间的房产销售,手里积累了不少购房人的信息资料,辞职后组建了上百个微信群,专门搜集整理各个行业的客户信息。他的信息来源是来自同样掌握购房人信息的房产销售。

    向向某提供客户信息的房产销售、犯罪嫌疑人陈某表示,“这些信息都是在公司的电脑里,外面的人接触不到,只有公司员工才能接触到,因为公司工作便利,趁人不注意偷了信息。”

    最终,警方先后抓获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郭某、张某、陈某、张某、侯某、席某,并发现2家涉案房地产公司、1家传媒公司、1家银行放贷渠道商、10余家房地产中介公司、20余家装修公司存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重大违法犯罪嫌疑。

    办案人员表示,个人信息买卖流转速度非常快,往往两三天之内信息就经过四、五次转手,到这个时候变成微信圈里公开使用的信息。

    网上个人信息买卖形成“黑色产业链”,由此滋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敲诈勒索、非法追债等下游犯罪屡打不绝,在电信网络诈骗过程中犯罪分子掌握到的受害人个人信息,成为其获取信任、继续骗局的关键。从机票退改签等骗局中可以发现个人信息流出周期越来越短,内容越来越详细。

    近年来,公安机关针对此类犯罪持续不断开展打击,公安部组织侦破了“7.09”、“8.10”、“11.11”等一大批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案,抓获了一大批犯罪嫌疑人。同时中央综治办和公安部决定,自2016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打击整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专项行动。然而基层公安机关打击此类犯罪目前依然面临诸多困难。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新闻 |  问政 |  资讯 |  百事通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房产销售泄露上亿条个人信息 组建上百微信群搜集信息

2017-01-16 06:09:01 来源: 0 条评论
【摘要】 网上个人信息买卖形成“黑色产业链”,由此滋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敲诈勒索、非法追债等下游犯罪屡打不绝,在电信网络诈骗过程中犯罪分子掌握到的受害人个人信息,成为其获取信任、继续骗局的关键。从机票退改签等骗局中可以发现个人信息流出周期越来越短,内容越来越详细。

    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现象日益泛滥,网上个人信息买卖形成“黑色产业链”,由此滋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敲诈勒索、非法追债等下游犯罪屡打不绝,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近日,西安警方侦破了一起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查获被非法获取售卖的公民个人信息达上亿条次,信息泄露渠道来自一个房产销售。

    去年9月,西安市公安局雁塔分局经侦大队在侦办一起合同诈骗案的过程中,对某涉案房屋中介公司进行侦察,意外发现该公司办公电脑中储存有大量周围住宅小区业主信息,不仅包括业主所住小区的门牌号、业主姓名、电话,甚至还有业主本人的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等,明显超出房产中介的经营范围,该情况引起办案民警怀疑。

    民警随即对该店三名工作人员进行询问,查明三人中以王某为主,多次以非法方式获取周围小区业主信息,以拨打业主电话的方式寻找房源从而进行中介活动,最终获取中介费用的违法事实。

    经侦查发现,王某掌握的公民个人信息来源于某房产经理李某,这些信息会提供给公司员工刘某、赵某用于联系业务。李某供述,自己还有一个上线向某,常年以买卖、交换公民个人信息为生。随后案件中的关键人物、犯罪嫌疑人向某被警方抓获,办案人员在他的电脑里发现了共计40个G的涉案电子数据。办案民警张昊介绍,40G包括上亿条公民个人信息,囊括了西安市所有小区的住户信息,有业主姓名、电话、房号、房屋面积、身份证号码。

    据初步统计,向某的这个信息库里还包括西安一些高档商场的会员卡信息、以及高档轿车车主的资料、和企业法人的信息。向某把这些信息四处贩卖,最初引起警方怀疑的那家房产中介只是向某众多买家中的一个。

    26岁的向某曾在西安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过一段时间的房产销售,手里积累了不少购房人的信息资料,辞职后组建了上百个微信群,专门搜集整理各个行业的客户信息。他的信息来源是来自同样掌握购房人信息的房产销售。

    向向某提供客户信息的房产销售、犯罪嫌疑人陈某表示,“这些信息都是在公司的电脑里,外面的人接触不到,只有公司员工才能接触到,因为公司工作便利,趁人不注意偷了信息。”

    最终,警方先后抓获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郭某、张某、陈某、张某、侯某、席某,并发现2家涉案房地产公司、1家传媒公司、1家银行放贷渠道商、10余家房地产中介公司、20余家装修公司存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重大违法犯罪嫌疑。

    办案人员表示,个人信息买卖流转速度非常快,往往两三天之内信息就经过四、五次转手,到这个时候变成微信圈里公开使用的信息。

    网上个人信息买卖形成“黑色产业链”,由此滋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敲诈勒索、非法追债等下游犯罪屡打不绝,在电信网络诈骗过程中犯罪分子掌握到的受害人个人信息,成为其获取信任、继续骗局的关键。从机票退改签等骗局中可以发现个人信息流出周期越来越短,内容越来越详细。

    近年来,公安机关针对此类犯罪持续不断开展打击,公安部组织侦破了“7.09”、“8.10”、“11.11”等一大批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案,抓获了一大批犯罪嫌疑人。同时中央综治办和公安部决定,自2016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打击整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专项行动。然而基层公安机关打击此类犯罪目前依然面临诸多困难。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周密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