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解决群众住房问题

稳步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解决群众住房问题

来源:新华网2019-08-08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住房保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为促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无到有 群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住房保障工作是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市场化的进程而产生,并不断推进的。

上世纪50—70年代,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城镇以单位为主体、农村以农户为主体,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住房。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大幅改善。1995年起,为更好地保障城乡中低收入阶层的基本居住条件,国家开始实施安居工程,大力推进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49年的8.3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39平方米,这个成绩的取得有住房保障工作作出的巨大贡献。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介绍,实施住房制度改革后,数千万城镇职工通过购买房改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部分城镇家庭通过在政府主导的城市建设中获得拆迁安置房,改善了居住条件;1994—2007年,全国建设了包括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在内的1000多万套保障性住房;自2008年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来,到2018年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合计开工约7000万套,其中公租房(含廉租住房)1612万套、经济适用住房573万套、限价商品住房282万套、棚改安置住房4522万套,还有累计近2200万困难群众领取了公租房补贴,合计帮助约2亿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

单一走向多元 各地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各地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并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考虑,下大力气推动。近年来,各地切实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及时组织编制规划计划,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保障房政策计划处处长林鹏表示,北京市已逐步建立起以“一租、一售、一补”(配租公租房、配售共有产权住房、发放租赁补贴)为主的保障房供应体系,多方式、多渠道有效满足居民家庭住房需求,保障房制度体系更加科学、清晰、稳定。此外,通过棚户区改造、老城房屋有机更新、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老旧楼房加装电梯、闲置物业改建宿舍等措施,多方式、多渠道解决群众住房问题。

经过新世纪以来的持续探索,上海市目前形成了包括廉租房、公租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和征收安置房的“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除此之外,上海市还较大规模实施了旧住房修缮改造,在不拆除原有住房前提下,通过加固结构、完善设施、美化环境等,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原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副巡视员李东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住宅成套率由31.6%提高到了93.7%,而大规模实施城市旧区改造、各类旧住房修缮改造,是促进住宅成套率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厦门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局长郭俊胜表示,通过多年努力,厦门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符合本地实际,分层次、全覆盖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包括以配租方式保障的保障性租赁房、公共租赁住房和以配售方式保障的保障性商品房三种类型,被称为住房保障“厦门蓝本”。

从量变到质变 住房保障迈向高质量发展

住房保障历史性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坚持党对住房保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于各部门切实履责,完善住房保障支持政策;在于地方党委政府勇于担责,敢于啃“硬骨头”;在于坚持依法依规办事,得到了群众充分理解、主动响应、广泛支持。

进入新时代,住房保障要迈向高质量发展。多位业内专家也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和建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所所长、研究员王微认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具有鲜明特色,首先是针对不同阶段来有序地推进。另外,在结合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丰富住房保障的手段、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持的方式。再有,住房保障在世界各国都是政府面临的重要民生问题,同时也是政策难点。在这方面,我国政府的态度始终是积极的,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的承受能力,尽最大的努力,通过持续性投入,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住房保障,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我们还是处在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与住房市场发展之间还是存在差距,这在国际来看是一种共性。”王微说,这恰好是下一步需要重点改进的地方,在保基本的过程中,也有一个质量改善、绿色环保、配套齐全,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安心、体面的过程。从保障体系建设角度来讲,更需要转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教授刘洪玉认为,政府可以通过采购服务方式,让社会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进来,逐渐承担后期运营管理的责任,能够让市场承担的就让市场去做,以此来减轻政府的运营压力,最终形成多渠道保障的局面。

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虞晓芬则认为,实现住房保障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住房保障要加快立法,另一方面要完善“一城一策”,各地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方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践行“两个维护”,坚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做好公租房保障,稳步实施棚户区改造,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办成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稳步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解决群众住房问题

2019-08-08 05:25:00 来源: 0 条评论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住房保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为促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无到有 群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住房保障工作是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市场化的进程而产生,并不断推进的。

上世纪50—70年代,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城镇以单位为主体、农村以农户为主体,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住房。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大幅改善。1995年起,为更好地保障城乡中低收入阶层的基本居住条件,国家开始实施安居工程,大力推进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49年的8.3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39平方米,这个成绩的取得有住房保障工作作出的巨大贡献。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介绍,实施住房制度改革后,数千万城镇职工通过购买房改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部分城镇家庭通过在政府主导的城市建设中获得拆迁安置房,改善了居住条件;1994—2007年,全国建设了包括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在内的1000多万套保障性住房;自2008年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来,到2018年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合计开工约7000万套,其中公租房(含廉租住房)1612万套、经济适用住房573万套、限价商品住房282万套、棚改安置住房4522万套,还有累计近2200万困难群众领取了公租房补贴,合计帮助约2亿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

单一走向多元 各地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各地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并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考虑,下大力气推动。近年来,各地切实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及时组织编制规划计划,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保障房政策计划处处长林鹏表示,北京市已逐步建立起以“一租、一售、一补”(配租公租房、配售共有产权住房、发放租赁补贴)为主的保障房供应体系,多方式、多渠道有效满足居民家庭住房需求,保障房制度体系更加科学、清晰、稳定。此外,通过棚户区改造、老城房屋有机更新、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老旧楼房加装电梯、闲置物业改建宿舍等措施,多方式、多渠道解决群众住房问题。

经过新世纪以来的持续探索,上海市目前形成了包括廉租房、公租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和征收安置房的“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除此之外,上海市还较大规模实施了旧住房修缮改造,在不拆除原有住房前提下,通过加固结构、完善设施、美化环境等,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原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副巡视员李东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住宅成套率由31.6%提高到了93.7%,而大规模实施城市旧区改造、各类旧住房修缮改造,是促进住宅成套率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厦门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局长郭俊胜表示,通过多年努力,厦门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符合本地实际,分层次、全覆盖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包括以配租方式保障的保障性租赁房、公共租赁住房和以配售方式保障的保障性商品房三种类型,被称为住房保障“厦门蓝本”。

从量变到质变 住房保障迈向高质量发展

住房保障历史性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坚持党对住房保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于各部门切实履责,完善住房保障支持政策;在于地方党委政府勇于担责,敢于啃“硬骨头”;在于坚持依法依规办事,得到了群众充分理解、主动响应、广泛支持。

进入新时代,住房保障要迈向高质量发展。多位业内专家也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和建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所所长、研究员王微认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具有鲜明特色,首先是针对不同阶段来有序地推进。另外,在结合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丰富住房保障的手段、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持的方式。再有,住房保障在世界各国都是政府面临的重要民生问题,同时也是政策难点。在这方面,我国政府的态度始终是积极的,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的承受能力,尽最大的努力,通过持续性投入,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住房保障,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我们还是处在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与住房市场发展之间还是存在差距,这在国际来看是一种共性。”王微说,这恰好是下一步需要重点改进的地方,在保基本的过程中,也有一个质量改善、绿色环保、配套齐全,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安心、体面的过程。从保障体系建设角度来讲,更需要转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教授刘洪玉认为,政府可以通过采购服务方式,让社会主体和社会力量参与进来,逐渐承担后期运营管理的责任,能够让市场承担的就让市场去做,以此来减轻政府的运营压力,最终形成多渠道保障的局面。

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虞晓芬则认为,实现住房保障高质量发展,一方面住房保障要加快立法,另一方面要完善“一城一策”,各地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方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践行“两个维护”,坚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做好公租房保障,稳步实施棚户区改造,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办成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余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