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眼中,爸爸妈妈是什么样的?

在孩子眼中,爸爸妈妈是什么样的?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09-18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18日13时讯 有这样一种现象让很多父母尴尬:常年外出的父母回到家中,自己的孩子却跑回了学校,问他为什么,他却以一副特别气愤的语气说:“爸妈回来,买点儿东西就想收买我!”

据统计,近1000万儿童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近260万孩子一年都接不到父母的一个电话。起初,人们对儿童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教育和生活保障等问题,但直到后来,心理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image.png

孩子们渴望的伴读(来源:华龙网图库)

常回家“看看”,不如多打电话?

由“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的理事长刘新宇和北京师范大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菲的研究团队联合发布的,我国留守儿童帮扶领域重要学术研究项目——2018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长期与父母分离会造成儿童心理问题。

实际上,孩子怨恨的不是父母的离家,而是内心的忽视。即使是年终的相聚,也常常显得短暂而粗糙,补偿性质的礼物已无法弥合心灵的距离。这种监护的缺位和心灵的空白,有可能促使儿童的逆反期提前来临,也有可能让部分孩子将情绪隐藏起来,压抑自我,这可能会留下隐患。

刘新宇在2013年去贵州黎平县参加公益活动时,在当地遇到了一个能说会道的男孩,甚至有些话痨。“你有多久没有见到自己的父母?”刘新宇问起男孩时,他的反应有些迟疑,周围好多人在场,但他还是没忍住,哭了起来。

“看到这样一个孩子在你面前,原来的人设是那样的,甚至有点小圆滑,但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却还是被击中了。”刘新宇感叹道。

在这次白皮书形成之前,研究团队调查历时9个月,涉及19个省,样本总数共11126份。其中3415名留守儿童中,约有2/5的儿童一年与父母亲的见面次数不超过2次,约1/5的留守儿童一年与父母的联系次数不超过4次。

可见,大部分打工群体仍然面临家庭和工作无法两全的困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益机构仍然存在很大的空间,来填补儿童内心深处的沟壑。

image.png

乡村儿童的日常生活(来源:华龙网图库)

孩子真正渴望什么?1000个万家长是否清楚

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20多所中小学校的问卷调查显示,我们眼中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他本来的样子,想要真正了解他们,必须走进孩子的心里。

从学校调查来看,最让孩子们自豪的事情是能否在集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调查问卷发现,46.19%的孩子都表示,最让他们感到自豪的是可以帮助身边的人解决问题,有一群好朋友。

那么,孩子们对老师有着怎样的期待?他们最喜欢的老师是怎样的?

调查中有近半数的孩子表示:最喜欢幽默快乐、亲切平和、善解人意、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关注每个学生、能够和学生们像朋友一样交流的老师。只有1.01%的孩子喜欢态度认真、不苟言笑、非常看重成绩和排名的老师。孩子们呼唤着有情感、善交流的老师。

对于父母的期待,孩子们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很多孩子在采访时,说:“如果我是家长,肯定不对孩子说‘你看别人’。”

可见,孩子们并不抵触父母的管教,只是不希望自己像“奴隶”一样,被动地接受别人的管理。他们更希望父母能像一个有经验、有智慧的朋友,和他们并肩战胜困难,同时尊重他们的独立性。

无论是白皮书还是问卷调查,都不难发现,无论是身在远方的父母,还是在孩子旁边的老师、同学、亲友,都需多跟孩子交流、互动、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才是关爱他们的出路。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在孩子眼中,爸爸妈妈是什么样的?

2019-09-18 13:07:52 来源: 0 条评论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9月18日13时讯 有这样一种现象让很多父母尴尬:常年外出的父母回到家中,自己的孩子却跑回了学校,问他为什么,他却以一副特别气愤的语气说:“爸妈回来,买点儿东西就想收买我!”

据统计,近1000万儿童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近260万孩子一年都接不到父母的一个电话。起初,人们对儿童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教育和生活保障等问题,但直到后来,心理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image.png

孩子们渴望的伴读(来源:华龙网图库)

常回家“看看”,不如多打电话?

由“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的理事长刘新宇和北京师范大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菲的研究团队联合发布的,我国留守儿童帮扶领域重要学术研究项目——2018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长期与父母分离会造成儿童心理问题。

实际上,孩子怨恨的不是父母的离家,而是内心的忽视。即使是年终的相聚,也常常显得短暂而粗糙,补偿性质的礼物已无法弥合心灵的距离。这种监护的缺位和心灵的空白,有可能促使儿童的逆反期提前来临,也有可能让部分孩子将情绪隐藏起来,压抑自我,这可能会留下隐患。

刘新宇在2013年去贵州黎平县参加公益活动时,在当地遇到了一个能说会道的男孩,甚至有些话痨。“你有多久没有见到自己的父母?”刘新宇问起男孩时,他的反应有些迟疑,周围好多人在场,但他还是没忍住,哭了起来。

“看到这样一个孩子在你面前,原来的人设是那样的,甚至有点小圆滑,但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却还是被击中了。”刘新宇感叹道。

在这次白皮书形成之前,研究团队调查历时9个月,涉及19个省,样本总数共11126份。其中3415名留守儿童中,约有2/5的儿童一年与父母亲的见面次数不超过2次,约1/5的留守儿童一年与父母的联系次数不超过4次。

可见,大部分打工群体仍然面临家庭和工作无法两全的困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益机构仍然存在很大的空间,来填补儿童内心深处的沟壑。

image.png

乡村儿童的日常生活(来源:华龙网图库)

孩子真正渴望什么?1000个万家长是否清楚

一项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地20多所中小学校的问卷调查显示,我们眼中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他本来的样子,想要真正了解他们,必须走进孩子的心里。

从学校调查来看,最让孩子们自豪的事情是能否在集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调查问卷发现,46.19%的孩子都表示,最让他们感到自豪的是可以帮助身边的人解决问题,有一群好朋友。

那么,孩子们对老师有着怎样的期待?他们最喜欢的老师是怎样的?

调查中有近半数的孩子表示:最喜欢幽默快乐、亲切平和、善解人意、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关注每个学生、能够和学生们像朋友一样交流的老师。只有1.01%的孩子喜欢态度认真、不苟言笑、非常看重成绩和排名的老师。孩子们呼唤着有情感、善交流的老师。

对于父母的期待,孩子们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很多孩子在采访时,说:“如果我是家长,肯定不对孩子说‘你看别人’。”

可见,孩子们并不抵触父母的管教,只是不希望自己像“奴隶”一样,被动地接受别人的管理。他们更希望父母能像一个有经验、有智慧的朋友,和他们并肩战胜困难,同时尊重他们的独立性。

无论是白皮书还是问卷调查,都不难发现,无论是身在远方的父母,还是在孩子旁边的老师、同学、亲友,都需多跟孩子交流、互动、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才是关爱他们的出路。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余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