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老龄化“之下,社区养老将成趋势:对此,你到底了解多少?
近年来,老龄化开始频繁走入大众视野,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4+2之下的家庭重负、养老设施严重缺乏以及对就近品质养老的渴求......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随着社会“深度老龄化“到来,更多的担忧被掀起,一方面,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4+2”结构已经难以承担养老责任,就近养老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政府积极推动的社区养老在建设过程中却频频遭遇阻碍,都说就近养老千般万般好,为什么一落地就砖头满天飞?建设社区养老中心等一些2018年进养老配套本是一项利民的社会性工程,为何会引发如此轩然大波?对于社区养老,我们到底了解多少?

深度“老龄化“之下,社区养老将成趋势:对此,你到底了解多少?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19-11-04

近年来,老龄化开始频繁走入大众视野,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4+2之下的家庭重负、养老设施严重缺乏以及对就近品质养老的渴求......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随着社会“深度老龄化“到来,更多的担忧被掀起,一方面,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4+2”结构已经难以承担养老责任,就近养老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政府积极推动的社区养老在建设过程中却频频遭遇阻碍,都说就近养老千般万般好,为什么一落地就砖头满天飞?建设社区养老中心等养老配套本是一项利民的社会性工程,为何会引发如此轩然大波?对于社区养老,我们到底了解多少?

》现状

进入“深度老龄化“ 每7个重庆人中就有一个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据官方统计显示,早在1994年底,重庆市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是西部地区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比全国提前了5年。

2018年,根据重庆市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重庆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了14.1%,换句话说,每7个重庆人中就有1个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按照国际通行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则为深度老龄化。依照这个标准,重庆无疑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接踵而至的,重庆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配置都将面临总量和结构布局的双重压力。

》矛盾

周边养老设施明显缺乏 匹配社区的养老建设却屡遭居民抵制

迈入深度老龄化之后,城市养老设施缺乏的问题开始愈演愈烈。众多周知,相对于传统家庭养老而言的社会养老,大致分为机构养老、社区养老。首先,以机构养老来说,据重庆市民政局2018年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400所,养老床位20.7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仅为30.5张,其缺口十分巨大。其次,就绝对主流的社区养老来说,其养老设施尽管近年来处于不断扩充的阶段,但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鉴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做出明确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按照老年人人口比例和分布状况,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到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其中,参照《重庆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第三十六条的规定,新建城区、居住区应按照人均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和配建养老服务社区。已建成居住区而未达到标准的,应予以补充和完善。同时,养老服务设施,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用途或者拆迁。

然而,虽然以上条例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认可,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我们却看到不少资质齐全的适老建设屡屡遭到周边居民的抵制,不少参与抵制活动的市民就表示:“项目是好项目,但是你不能建在我家旁边,这会影响我的生活和小区的房价”,甚至有个别居民打出条幅“反对养死院”,“反对临终关怀中心“,如此不敬的言论背后,让我们不得不去深思其背后原因。

“不了解”可能是罪魁祸首

超85%的受访者称不接受社区周边或里面建设养老设施

日前,记者就“社区养老”问题采访了多年从事养老研究的重庆市历史与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太红教授,一组调研数据,更说明了大众对于“社区养老”的不了解。据陈太红介绍,他们曾以沙坪坝大学城某社区的97名高校退休老师为对象,进行社区居家养老调研。最终数据显示,95%的高校退休教师表示不知道或者不清楚社区居家养老,仅有5%的高校退休教师表示知道社区居家养老。对此,陈太红无奈表示:“这个数据只代表个体,但在各大高校中,老师的知晓比例尚且如此,放到更为广阔的普通市民身上,这个比例可能会更低。”

上周末,记者就随机走访了多个小区,采访了超过100位居民,其年龄跨度从17岁到82岁,当记者将社区养老的问题抛给被访者时,超过90%的人表示“并不清楚”,更将这个问题直接返还给了记者。仅有少数被访者表达了自己对社区居家养老的理解:“我认为的社区养老,就是有老年活动室,还有就是一些小区健身器材,这些我们小区都有。”“王阿姨如此告诉记者。其实,王阿姨所说,并没有错,社区的适老建设是支持社区养老的一个重要硬件。但其内涵仍停留在最为基础的阶段,随着老龄化加剧,社区养老的外延如今更需不断扩展。

其中,作为支撑社区养老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周边包括养老公寓、养老服务中心等众多养老设施的建设,超过85%的表达了担忧。“我感觉养老机构一般比较脏,各种问题会非常多,会影响整个区域的品质。”“毕竟是老年人嘛,生老病死的,总感觉有点晦气。”其中,仅有5%的受访者表示:“可以接受在住宅周边设置养老公寓、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

image.png

上清寺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书画阅览室

image.png

上清寺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理疗康复室

  》思考

到底什么是社区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需要什么?

什么是社区居家养老?其实,社区居家养老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也是我国广大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又称居家养老服务、社区老龄服务、社区助老服务等。是指以社区为载体,由政府、非营利组织、家庭成员及志愿者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使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居住生活的一种养老模式。因此,成熟的社区居家养老并不单纯依靠家庭成员或者简单的社区老龄设施建设,而更在于对整个社区的全盘规划。

那么,问题来了,社区居家养老到底需要什么呢?总结起来,无非三点:政策、宣传以及社会合力。

第一,从政策层面明确细则 充分保障居民利益

想要有序推进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设,首先,就要在政策上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对此,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太红就对记者表示:“大的政策已经出台,但一些细节却仍待实践和完善,只有不断健全政策细则,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养老设施的有序推进。“特别是在一些居民关心的问题上,更要进行明确公示,比如规划提前告知、服务内容充分说明、设置合理的距离以及卫生标准定期公布等。“只有充分透明,才能真正打消居民的不理解。“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更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不违规、不扰民,这样才能给居民吃下定心丸,从而保证社区养老工程的持续推进。

第二,持续推进舆论引导 让居民真正读“懂”社区养老配套

首先,要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对一些敏感问题,更是要说清楚、说明白。以其中最受关注的社区居家养老机构来说,真的是部分居民所说的“临终关怀中心”么?其实不然,据记者从重庆市民政局方面了解到,现在各地建在居民“家门口”的养老院,一般并不设太平间和临终关怀房间,而且也并非护理院,不兼具医疗功能,因此并不像居民以为的会住满重病的老人。

那么,问题来了!社区养老机构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其实,除了满足高龄、失能、失独、特殊困难等老年人基本公共养老服务需求之外,更多的,还是将遵循中国传统家庭养老的模式,为社区老人提供就餐、家政、应急、便民、医疗等居家上门服务以及文化娱乐、学习教育、聊天、心理咨询等服务,远没有部分居民想得如此灰暗。此前,华龙网记者就曾走访过位于渝中区上清寺街道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记者发现,这里装饰一新,书画阅览室、康复理疗室、多功能活动室、餐厅、日间照料室等一应俱全。已经入住的周家声就激动的告诉记者: “说良心话,这个社区养老中心不错,我比较满意。这里离家近,想在这里住也行,想在家里住也行。有个啥子事情,那些工作人员分分钟就来了。”

第三,形成有效社会合力 积极推进社区养老体系健全

与此同时,除了政策的明确之外,对于社区养老来说,同样需要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配合。其中,开发商作为社区的实际建设者,要积极配合政府落实养老建设,充分考虑到业主的全龄化需求,为老龄业主提供更为便捷的社区服务。同时,在具体项目建设过程中,无论是社区养老中心还是社区养老公寓,都需要实际建设者的细致考虑和推敲。比如合适的距离,适度的区隔,要充分利用绿化、水域等各种设置,在保障老年人私密性的同时,也为周边居民有所考虑。

此外,针对广大周边居民来说,更需要中立看待社区养老建设。对此,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太红就表示:“老龄化的到来,让养老问题不再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作为现代公民,应该对此有中立的眼光,同时,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陈太红说:“我曾无数次走进真正需要养老的人群中去,有一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是一位70多岁的阿姨说的。她说‘我虽然老了,但我还跟普通人需求一样,一样需要爱情、亲情和友情。’”从中,我们就不难看出老年人对于就近社区养老的渴求。“换句话来说,养老机构一定只能在深山中么?一定只能是偏僻之地么?一定不能靠近社区么?答案当然不是这样。”作为一个现代居民,我们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兼顾一些大众利益,真正推进这项普惠、低偿的民生工程。让“一碗汤”的距离,成为我们最美的养老距离。“其实,社区居家养老,是老龄化加剧之后的必然选择,也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养老习惯。我们需要不断去探索方式方法,而不是去照搬任何先进国家的经验。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我们相信,社区养老一定会更被大众所认同,社区养老机构一定会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就近养老所带来的便利。(文/符琳)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深度“老龄化“之下,社区养老将成趋势:对此,你到底了解多少?

2019-11-04 08:55:17 来源: 0 条评论

近年来,老龄化开始频繁走入大众视野,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4+2之下的家庭重负、养老设施严重缺乏以及对就近品质养老的渴求......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随着社会“深度老龄化“到来,更多的担忧被掀起,一方面,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4+2”结构已经难以承担养老责任,就近养老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政府积极推动的社区养老在建设过程中却频频遭遇阻碍,都说就近养老千般万般好,为什么一落地就砖头满天飞?建设社区养老中心等养老配套本是一项利民的社会性工程,为何会引发如此轩然大波?对于社区养老,我们到底了解多少?

》现状

进入“深度老龄化“ 每7个重庆人中就有一个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据官方统计显示,早在1994年底,重庆市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是西部地区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比全国提前了5年。

2018年,根据重庆市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重庆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了14.1%,换句话说,每7个重庆人中就有1个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按照国际通行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则为深度老龄化。依照这个标准,重庆无疑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接踵而至的,重庆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配置都将面临总量和结构布局的双重压力。

》矛盾

周边养老设施明显缺乏 匹配社区的养老建设却屡遭居民抵制

迈入深度老龄化之后,城市养老设施缺乏的问题开始愈演愈烈。众多周知,相对于传统家庭养老而言的社会养老,大致分为机构养老、社区养老。首先,以机构养老来说,据重庆市民政局2018年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400所,养老床位20.7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仅为30.5张,其缺口十分巨大。其次,就绝对主流的社区养老来说,其养老设施尽管近年来处于不断扩充的阶段,但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鉴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做出明确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按照老年人人口比例和分布状况,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到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其中,参照《重庆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第三十六条的规定,新建城区、居住区应按照人均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和配建养老服务社区。已建成居住区而未达到标准的,应予以补充和完善。同时,养老服务设施,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用途或者拆迁。

然而,虽然以上条例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认可,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我们却看到不少资质齐全的适老建设屡屡遭到周边居民的抵制,不少参与抵制活动的市民就表示:“项目是好项目,但是你不能建在我家旁边,这会影响我的生活和小区的房价”,甚至有个别居民打出条幅“反对养死院”,“反对临终关怀中心“,如此不敬的言论背后,让我们不得不去深思其背后原因。

“不了解”可能是罪魁祸首

超85%的受访者称不接受社区周边或里面建设养老设施

日前,记者就“社区养老”问题采访了多年从事养老研究的重庆市历史与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太红教授,一组调研数据,更说明了大众对于“社区养老”的不了解。据陈太红介绍,他们曾以沙坪坝大学城某社区的97名高校退休老师为对象,进行社区居家养老调研。最终数据显示,95%的高校退休教师表示不知道或者不清楚社区居家养老,仅有5%的高校退休教师表示知道社区居家养老。对此,陈太红无奈表示:“这个数据只代表个体,但在各大高校中,老师的知晓比例尚且如此,放到更为广阔的普通市民身上,这个比例可能会更低。”

上周末,记者就随机走访了多个小区,采访了超过100位居民,其年龄跨度从17岁到82岁,当记者将社区养老的问题抛给被访者时,超过90%的人表示“并不清楚”,更将这个问题直接返还给了记者。仅有少数被访者表达了自己对社区居家养老的理解:“我认为的社区养老,就是有老年活动室,还有就是一些小区健身器材,这些我们小区都有。”“王阿姨如此告诉记者。其实,王阿姨所说,并没有错,社区的适老建设是支持社区养老的一个重要硬件。但其内涵仍停留在最为基础的阶段,随着老龄化加剧,社区养老的外延如今更需不断扩展。

其中,作为支撑社区养老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周边包括养老公寓、养老服务中心等众多养老设施的建设,超过85%的表达了担忧。“我感觉养老机构一般比较脏,各种问题会非常多,会影响整个区域的品质。”“毕竟是老年人嘛,生老病死的,总感觉有点晦气。”其中,仅有5%的受访者表示:“可以接受在住宅周边设置养老公寓、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

image.png

上清寺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书画阅览室

image.png

上清寺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理疗康复室

  》思考

到底什么是社区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需要什么?

什么是社区居家养老?其实,社区居家养老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也是我国广大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又称居家养老服务、社区老龄服务、社区助老服务等。是指以社区为载体,由政府、非营利组织、家庭成员及志愿者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使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居住生活的一种养老模式。因此,成熟的社区居家养老并不单纯依靠家庭成员或者简单的社区老龄设施建设,而更在于对整个社区的全盘规划。

那么,问题来了,社区居家养老到底需要什么呢?总结起来,无非三点:政策、宣传以及社会合力。

第一,从政策层面明确细则 充分保障居民利益

想要有序推进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设,首先,就要在政策上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对此,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太红就对记者表示:“大的政策已经出台,但一些细节却仍待实践和完善,只有不断健全政策细则,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养老设施的有序推进。“特别是在一些居民关心的问题上,更要进行明确公示,比如规划提前告知、服务内容充分说明、设置合理的距离以及卫生标准定期公布等。“只有充分透明,才能真正打消居民的不理解。“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更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不违规、不扰民,这样才能给居民吃下定心丸,从而保证社区养老工程的持续推进。

第二,持续推进舆论引导 让居民真正读“懂”社区养老配套

首先,要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对一些敏感问题,更是要说清楚、说明白。以其中最受关注的社区居家养老机构来说,真的是部分居民所说的“临终关怀中心”么?其实不然,据记者从重庆市民政局方面了解到,现在各地建在居民“家门口”的养老院,一般并不设太平间和临终关怀房间,而且也并非护理院,不兼具医疗功能,因此并不像居民以为的会住满重病的老人。

那么,问题来了!社区养老机构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其实,除了满足高龄、失能、失独、特殊困难等老年人基本公共养老服务需求之外,更多的,还是将遵循中国传统家庭养老的模式,为社区老人提供就餐、家政、应急、便民、医疗等居家上门服务以及文化娱乐、学习教育、聊天、心理咨询等服务,远没有部分居民想得如此灰暗。此前,华龙网记者就曾走访过位于渝中区上清寺街道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记者发现,这里装饰一新,书画阅览室、康复理疗室、多功能活动室、餐厅、日间照料室等一应俱全。已经入住的周家声就激动的告诉记者: “说良心话,这个社区养老中心不错,我比较满意。这里离家近,想在这里住也行,想在家里住也行。有个啥子事情,那些工作人员分分钟就来了。”

第三,形成有效社会合力 积极推进社区养老体系健全

与此同时,除了政策的明确之外,对于社区养老来说,同样需要社会大众的积极参与、配合。其中,开发商作为社区的实际建设者,要积极配合政府落实养老建设,充分考虑到业主的全龄化需求,为老龄业主提供更为便捷的社区服务。同时,在具体项目建设过程中,无论是社区养老中心还是社区养老公寓,都需要实际建设者的细致考虑和推敲。比如合适的距离,适度的区隔,要充分利用绿化、水域等各种设置,在保障老年人私密性的同时,也为周边居民有所考虑。

此外,针对广大周边居民来说,更需要中立看待社区养老建设。对此,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太红就表示:“老龄化的到来,让养老问题不再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作为现代公民,应该对此有中立的眼光,同时,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陈太红说:“我曾无数次走进真正需要养老的人群中去,有一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是一位70多岁的阿姨说的。她说‘我虽然老了,但我还跟普通人需求一样,一样需要爱情、亲情和友情。’”从中,我们就不难看出老年人对于就近社区养老的渴求。“换句话来说,养老机构一定只能在深山中么?一定只能是偏僻之地么?一定不能靠近社区么?答案当然不是这样。”作为一个现代居民,我们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兼顾一些大众利益,真正推进这项普惠、低偿的民生工程。让“一碗汤”的距离,成为我们最美的养老距离。“其实,社区居家养老,是老龄化加剧之后的必然选择,也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养老习惯。我们需要不断去探索方式方法,而不是去照搬任何先进国家的经验。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我们相信,社区养老一定会更被大众所认同,社区养老机构一定会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就近养老所带来的便利。(文/符琳)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余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