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碰撞 共谋立体城市规划建设逻辑

思想碰撞 共谋立体城市规划建设逻辑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0-10-21

10月16日,立体宜居——多系统多维度整合的城市空间国际学术论坛,在重庆召开。

本次论坛重磅邀请到国内外建筑设计专家学者,以国际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切入点,全方位深入交流立体宜居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实践经验。

现场,嘉宾观点鲜明、金句频出,为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立体宜居、空间整合城市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积极贡献智慧。

一起来看看他们都说了什么?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实现城市美好生活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董勇

image.png

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他指出对于立体城市的研究,正是基于对我国城市发展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在产业主导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契合我国快速城市化的综合解决方案,旨在打造立体城市发扬复合建筑建设理念,在既定城市空间的条件下,创造宜居宜业的人文环境。

在致辞中,他希望与会专家能为重庆城市的多元发展建言献策,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立体城市和复合建筑贡献智慧。

立体城市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

image.png

城市建设走向多元化、高效化、精细化,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环境品质、拉动功能价值,成为城市发展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证明,城市通过建设多功能、多层次的立体宜居空间重新焕发活力。打造立体城市必将助推中国城市更新迈上高品质提升之路。

未来城市将聚焦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王树平

image.png

我国城市化进程步入了快车道,勘察设计行业进入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的区间,未来城市建设方向将更多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改善人居环境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为出发点,着眼于节能环保产业,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立体城市的发展,无疑是城市建设转型升级的创新之路,通过竖向发展大疏大密、产城一体、资源集约、新材料设备、绿色交通、生态环境、智慧运营、防灾安全、应急管理等措施,有助于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改善城市低密度、分散化的倾向,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益。

多系统多维度的城市空间往往成为地标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业委员会曹嘉明

image.png

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已成为多学科交融的实践平台,这个学科的本质是城市,宗旨是以人为本。在此背景下,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更加注重多维开发与更新;二是更加注重城市标志性与地域性体现;三是更加注重城市空间环境品质与精细场所营造。

而多系统多维度的城市空间和联系,往往成为地域资源、区域和城市地标;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的开发,已经从关注单地块开发转变为区域开发;从交通枢纽为核心的TOD开发转变为多系统、多维度的整合开发。

“立体”赋能“复合”助力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原理事长宋春华

image.png

宋春华先生从打造立体城市、复合空间入手,对如何充分发挥整合优势、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他认为,高密度的城市不仅有利于环保,还能带来创新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程。

关于高密度、立体化,需要做好管控:一要科学选择合适的高度,使其具有较高性价比;二是垂直发展应统筹地上与地下,有序开发地下空间;三是公共空间开发要注重以人为本。

复合空间方面,建筑功能的设计取向更加综合性、复合化,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就是综合体;城市管理运维策略则更加精细化、智能化。

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多维尺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王建国

image.png

现在的城市已不简单是单体建筑,而是跨越很多街区,整体性、关联性更强。

根据国际上的发展经验,他总结了多维尺度的几个方面:

首先超大尺度的巨构建筑需在体块处理上化整为零;其次城市中心区土地布局应尽可能多样化;再次紧凑密实空间有助于人们活动的连续性;最后,城市设计应关注沿街建筑水平方向的连续,及建筑综合体垂直空间的拓展。

总之,他认为城市的聚集功能是通过相对高密度的方式来实现的,立体城市发展是城市的宿命。

山地城市建设需发挥立体城市和复合空间优势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千里

image.png

立体宜居并非单纯空间问题,而是城市理念,要求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关注工程设计,更应向整合空间一体化设计转变。

而山地城市建设用地更加紧密,需发挥立体城市和复合空间的优势,降低地貌因素产生的负面影响。就重庆而言,是一座山水城深度融合的城市空间形态。

随着轨道、公交系统加速成网,为重庆推行TOD等策略奠定了基础,并悄然改变居民工作、生活、休憩、出行方式。

结合长嘉汇和来福士的规划及设计案例,他详细阐述了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推动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和风貌提升。同时从这些案例中得出启发,新一轮城市更新中,对城市功能、空间、风貌等的关联性,变得日益重要。

核心区是城市的名片,要通过空间高品质营造提升价值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总建筑师张俊杰

image.png

高密度核心区整体竞争力提升,需要利用城市立体空间,最大化实现整体优势和价值;通过基础设施补强,配齐交通网络与周边区域高强度开发,支撑核心区土地节约化利用。

聚焦国内中心城市的高密度核心区,对标世界卓越城市的先进经验,张俊杰先生针对传统高密度城市核心区弊病,从集约化发展、精益化发展、绿色宜居维度,以及总体战略、立体城市、有机更新、价值营造维度提出了提升路径与策略。

他表示,未来,随着文化设施、居住设施、人文环境的逐步完善,城市高密度核心区将作为超级街区逐步有机生长,汇聚丰富多元的交往空间,成为城市新中心。

高聚集度产业空间的立体化实践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经理、执行总建筑师杨旭

image.png

以深圳为例,土地紧张、企业高度聚集背景下,城市空间立体化成必然趋势。

未来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空间多维链接;塑造微型城市;交通多维高效;行为人本活力;运维智能方式。

在世界城市发展大的背景下,亚洲及中国的城市化快速发展,高密度聚集性态势非常清晰,城市立体化发展,是面对这种趋势的相对有效的解决策略。通过前瞻性规划和精细化设计高密度超级街区,不会影响居住舒适度,而是提供更为舒适的人居环境,这也是城市发展追求的根本。

重塑城市空间的站城一体化模式

Aedas全球设计董事温子先

image.png

温子先博士从用地集约化、功能复合化和交通隐形化等方面,对站城一体化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以交通枢纽作为城市生活的中心,立体布局城市复合功能,让站与城融为一体,在高效连接和无缝换乘中,打造空中-地面-地下多层级立体交通,重塑高品质、人性化、更便捷的可持续集约城市空间的新理念”。

他表示,在交通枢纽上把密度加高,把城市立体交织在一起,同时地铁站也与城市形成串联。在好的城市发展案例中,不会交通堵塞,因为交通运转都在地下,地上则还给了人居环境,可以做更多绿化。所以好的城市,建筑密度非常高,绿化也非常好。因此,将站、城、环境融为一体,是中国的未来。

公园里的建筑,建筑中的绿色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孙浩

image.png

孙浩先生以“成都天府新区超高层”和“简阳文体中心”项目为例,详细解读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并对超高层项目设计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表示,建筑跟城市中活动的人密不可分,跟区块链一样,每个建筑都是周围环境的影射关系。

而对于超高层来说,高效的交通和电梯是解决竖向垂直城市很重要的概念。

超高层到了一定高度是否远离了自然?其实通过合理设计,在空中能够呈现自然的属性,呈现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状态。

提升建筑与城市的功能品质,激活区域发展潜力

日本设计·上海董事、总经理平本哲也

image.png

在考虑和设计公共空间和建筑环境时,首先需要从区域整体的角度思考和制定远景目标。

在地区绿道网络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主干道设计基地内的城市公共空间,同时从城市整体出发,考虑立体化的公共空间关系尤为重要。

对于大规模综合开发项目,可通过打造立体公共交通网络,及公共空间系统实现地面道路的地下化,释放地面空间。这种立体化系统的构筑,可以有效提升周边的土地和建筑价值。

从TOD到TOC,创建更宜居的交通导向未来城市

伍兹贝格建筑设计事务所全球高级董事合伙人黄馨谚

image.png

如果TOD是使中国交通导向开发从无到有,TOC就是从有到更好,更强调以人为本,更强调一切从使用者体验出发,从单纯的效率主导到空间体验的提升,提倡更加宜居的人本智慧社区。

TOC的理念也是可持续发展和智慧型成长的延伸,在这个模式下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私人交通工具的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和社会成本,还能为我们能够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在这个社区中综合刺激当地经济,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达到更好的城市复兴。

因此,建筑的设计未来更多要关乎内容,为社区创造价值,和生活相融合。

立体城市界面与宜居环境塑造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副院长肖礼军

image.png

滨江的城市界面和滨江公共环境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命题。

重庆,沿江城市界面组成要素多元,有江岸滩,有坡坎崖,也有建筑、道路、桥梁,有人工自然特征,层次感的立体空间应该是重庆着力去追求的。

而在环境的塑造上,要强调生态的特质,塑造生态化的景观,处理好生态跟人的关系,提升品质,这是重庆当下滨水空间应该着力关注和努力突破的方向。

交通枢纽引领立体城市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杨金鹏

image.png

杨金鹏先生以雄安高铁站、北京市副中心、重庆菜园坝火车站区域和深圳市坪山区地铁16号线田心车辆段地铁上盖项目为例,阐述了站城一体化建设的模式和途径,特别对城市功能集成、价值集成、空间集成、边界集成进行了全面分析。

他指出,交通枢纽是整合资源的再创造过程。超级城市建筑,慢慢发展到TOD城市综合体,同时还是特色空间集合体,最后成为再造城市资源。

交通枢纽引领城市发展,一是植入的模式,先有城后有站,类似北京副中心交通枢纽、重庆菜园坝枢纽;二是引领的模式,先有站后有城,如雄安高铁站。

探索新型混合空间关系

MVRDV Director Asia的Steven Smit先生

image.png

Steven Smit先生通过国际国内系列案例和对城市问题的研究,阐述了他们关于城市中各种空间、功能混合的理念的思考,思考如何更好面对人和自然,并强调城市建设是每个人都应该融入和参与的“城市主义”思想。

从这些关于案例中,折射出统一协调建筑和城市的关系、建筑和人的关系,提醒设计师们要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城市设计和创造。

他表示,通过技术、数字、生态的混合和互相作用,结合生态和自然,能带来新的混合生活方式;通过不同现实和虚拟的网络,能链接出新型生活方式,也能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

建筑与城市的接驳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黄新兵

image.png

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效率在提高,在此状态下,建筑设计变得异常复杂,在复杂中边界问题变得凸显。所以,如何对接城市解决边界的问题,从建筑设计逐渐拓展到城市设计,让建筑师参与到规划里,需要把握几个重要方面:

城市和建筑的接驳是多维度的,既有空间的接驳、文化的接驳、科技的接驳,也有生态的接驳。

这种接驳,是统一协调建筑跟城市的关系、进行建筑创作的关键;也是理清建筑师思路的过程。

身体-路线-山水与园林-立体城市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魏皓严

image.png

魏皓严教授从大中小尺度来探讨路径、园林、山水,他关注的是很具有本质意义的研究和处理城市问题的态度、方法和原则,通过对人的关注、对身体的关注,引发对人和城市关系更深层的思考。

他表示,未来立体城市形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政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中空间网络最为强大,掌控着物质的流动和摆布。

未来交通应该是立体化多模式、互助型交通,身体是核心要素。在体验时代,立体步行网络应是未来立体城市的基础网络之一。

材料的进化与城市空间

广东省福美材料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苏湘鄂

image.png

有城市以来,建筑材料一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逐渐进化,正确的运用材料对建设高质量城市,增强城市表现力,加强绿色环保等角度都有重大意义。

苏湘鄂女士指出,未来城市空间是多维的,一是智能化,随着物联网、AI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高新技术的出现,实现万物互联互通、实景和虚景的交互;二是生态宜居,低能耗(零能耗)、低排放、人居友好。

未来建筑材料发展趋势:高性能复合材料,包括轻质高强、多功能、高保温性耐久性和优异装饰性的材料;生态友好,包括环境友好和健康友好。安装向装配式、部品化发展;智能化调节温湿度。

重庆市绿色建筑进入快车道

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谢自强

image.png

重庆市绿色建筑发展应从以下方面加大力度:首先绿色建筑对行业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要正确认识;其次绿色建筑要结合重庆市的气候特点、经济状况和技术能力,要实际落地,而非空谈;再次,要真正实现建筑的绿色,把握保护环境的核心。

立体城市的研究要延展立体的范畴

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左玉琅

image.png

建立立体城市的理论体系,不仅包括某个城市的站城一体、TOD模式的结合问题;还包括城市群的关系,通过高速度的交通工具,让各个层次的人来往更便捷。(文/刘晓)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思想碰撞 共谋立体城市规划建设逻辑

2020-10-21 09:00:00 来源: 0 条评论

10月16日,立体宜居——多系统多维度整合的城市空间国际学术论坛,在重庆召开。

本次论坛重磅邀请到国内外建筑设计专家学者,以国际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切入点,全方位深入交流立体宜居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实践经验。

现场,嘉宾观点鲜明、金句频出,为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立体宜居、空间整合城市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积极贡献智慧。

一起来看看他们都说了什么?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实现城市美好生活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董勇

image.png

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他指出对于立体城市的研究,正是基于对我国城市发展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在产业主导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下,契合我国快速城市化的综合解决方案,旨在打造立体城市发扬复合建筑建设理念,在既定城市空间的条件下,创造宜居宜业的人文环境。

在致辞中,他希望与会专家能为重庆城市的多元发展建言献策,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立体城市和复合建筑贡献智慧。

立体城市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

image.png

城市建设走向多元化、高效化、精细化,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环境品质、拉动功能价值,成为城市发展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证明,城市通过建设多功能、多层次的立体宜居空间重新焕发活力。打造立体城市必将助推中国城市更新迈上高品质提升之路。

未来城市将聚焦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王树平

image.png

我国城市化进程步入了快车道,勘察设计行业进入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的区间,未来城市建设方向将更多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改善人居环境和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为出发点,着眼于节能环保产业,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立体城市的发展,无疑是城市建设转型升级的创新之路,通过竖向发展大疏大密、产城一体、资源集约、新材料设备、绿色交通、生态环境、智慧运营、防灾安全、应急管理等措施,有助于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改善城市低密度、分散化的倾向,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益。

多系统多维度的城市空间往往成为地标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专业委员会曹嘉明

image.png

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已成为多学科交融的实践平台,这个学科的本质是城市,宗旨是以人为本。在此背景下,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更加注重多维开发与更新;二是更加注重城市标志性与地域性体现;三是更加注重城市空间环境品质与精细场所营造。

而多系统多维度的城市空间和联系,往往成为地域资源、区域和城市地标;立体城市与复合建筑的开发,已经从关注单地块开发转变为区域开发;从交通枢纽为核心的TOD开发转变为多系统、多维度的整合开发。

“立体”赋能“复合”助力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原理事长宋春华

image.png

宋春华先生从打造立体城市、复合空间入手,对如何充分发挥整合优势、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他认为,高密度的城市不仅有利于环保,还能带来创新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程。

关于高密度、立体化,需要做好管控:一要科学选择合适的高度,使其具有较高性价比;二是垂直发展应统筹地上与地下,有序开发地下空间;三是公共空间开发要注重以人为本。

复合空间方面,建筑功能的设计取向更加综合性、复合化,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就是综合体;城市管理运维策略则更加精细化、智能化。

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的多维尺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王建国

image.png

现在的城市已不简单是单体建筑,而是跨越很多街区,整体性、关联性更强。

根据国际上的发展经验,他总结了多维尺度的几个方面:

首先超大尺度的巨构建筑需在体块处理上化整为零;其次城市中心区土地布局应尽可能多样化;再次紧凑密实空间有助于人们活动的连续性;最后,城市设计应关注沿街建筑水平方向的连续,及建筑综合体垂直空间的拓展。

总之,他认为城市的聚集功能是通过相对高密度的方式来实现的,立体城市发展是城市的宿命。

山地城市建设需发挥立体城市和复合空间优势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千里

image.png

立体宜居并非单纯空间问题,而是城市理念,要求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关注工程设计,更应向整合空间一体化设计转变。

而山地城市建设用地更加紧密,需发挥立体城市和复合空间的优势,降低地貌因素产生的负面影响。就重庆而言,是一座山水城深度融合的城市空间形态。

随着轨道、公交系统加速成网,为重庆推行TOD等策略奠定了基础,并悄然改变居民工作、生活、休憩、出行方式。

结合长嘉汇和来福士的规划及设计案例,他详细阐述了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推动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和风貌提升。同时从这些案例中得出启发,新一轮城市更新中,对城市功能、空间、风貌等的关联性,变得日益重要。

核心区是城市的名片,要通过空间高品质营造提升价值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总建筑师张俊杰

image.png

高密度核心区整体竞争力提升,需要利用城市立体空间,最大化实现整体优势和价值;通过基础设施补强,配齐交通网络与周边区域高强度开发,支撑核心区土地节约化利用。

聚焦国内中心城市的高密度核心区,对标世界卓越城市的先进经验,张俊杰先生针对传统高密度城市核心区弊病,从集约化发展、精益化发展、绿色宜居维度,以及总体战略、立体城市、有机更新、价值营造维度提出了提升路径与策略。

他表示,未来,随着文化设施、居住设施、人文环境的逐步完善,城市高密度核心区将作为超级街区逐步有机生长,汇聚丰富多元的交往空间,成为城市新中心。

高聚集度产业空间的立体化实践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经理、执行总建筑师杨旭

image.png

以深圳为例,土地紧张、企业高度聚集背景下,城市空间立体化成必然趋势。

未来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空间多维链接;塑造微型城市;交通多维高效;行为人本活力;运维智能方式。

在世界城市发展大的背景下,亚洲及中国的城市化快速发展,高密度聚集性态势非常清晰,城市立体化发展,是面对这种趋势的相对有效的解决策略。通过前瞻性规划和精细化设计高密度超级街区,不会影响居住舒适度,而是提供更为舒适的人居环境,这也是城市发展追求的根本。

重塑城市空间的站城一体化模式

Aedas全球设计董事温子先

image.png

温子先博士从用地集约化、功能复合化和交通隐形化等方面,对站城一体化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以交通枢纽作为城市生活的中心,立体布局城市复合功能,让站与城融为一体,在高效连接和无缝换乘中,打造空中-地面-地下多层级立体交通,重塑高品质、人性化、更便捷的可持续集约城市空间的新理念”。

他表示,在交通枢纽上把密度加高,把城市立体交织在一起,同时地铁站也与城市形成串联。在好的城市发展案例中,不会交通堵塞,因为交通运转都在地下,地上则还给了人居环境,可以做更多绿化。所以好的城市,建筑密度非常高,绿化也非常好。因此,将站、城、环境融为一体,是中国的未来。

公园里的建筑,建筑中的绿色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孙浩

image.png

孙浩先生以“成都天府新区超高层”和“简阳文体中心”项目为例,详细解读了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并对超高层项目设计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表示,建筑跟城市中活动的人密不可分,跟区块链一样,每个建筑都是周围环境的影射关系。

而对于超高层来说,高效的交通和电梯是解决竖向垂直城市很重要的概念。

超高层到了一定高度是否远离了自然?其实通过合理设计,在空中能够呈现自然的属性,呈现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状态。

提升建筑与城市的功能品质,激活区域发展潜力

日本设计·上海董事、总经理平本哲也

image.png

在考虑和设计公共空间和建筑环境时,首先需要从区域整体的角度思考和制定远景目标。

在地区绿道网络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主干道设计基地内的城市公共空间,同时从城市整体出发,考虑立体化的公共空间关系尤为重要。

对于大规模综合开发项目,可通过打造立体公共交通网络,及公共空间系统实现地面道路的地下化,释放地面空间。这种立体化系统的构筑,可以有效提升周边的土地和建筑价值。

从TOD到TOC,创建更宜居的交通导向未来城市

伍兹贝格建筑设计事务所全球高级董事合伙人黄馨谚

image.png

如果TOD是使中国交通导向开发从无到有,TOC就是从有到更好,更强调以人为本,更强调一切从使用者体验出发,从单纯的效率主导到空间体验的提升,提倡更加宜居的人本智慧社区。

TOC的理念也是可持续发展和智慧型成长的延伸,在这个模式下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私人交通工具的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和社会成本,还能为我们能够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在这个社区中综合刺激当地经济,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达到更好的城市复兴。

因此,建筑的设计未来更多要关乎内容,为社区创造价值,和生活相融合。

立体城市界面与宜居环境塑造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副院长肖礼军

image.png

滨江的城市界面和滨江公共环境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命题。

重庆,沿江城市界面组成要素多元,有江岸滩,有坡坎崖,也有建筑、道路、桥梁,有人工自然特征,层次感的立体空间应该是重庆着力去追求的。

而在环境的塑造上,要强调生态的特质,塑造生态化的景观,处理好生态跟人的关系,提升品质,这是重庆当下滨水空间应该着力关注和努力突破的方向。

交通枢纽引领立体城市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杨金鹏

image.png

杨金鹏先生以雄安高铁站、北京市副中心、重庆菜园坝火车站区域和深圳市坪山区地铁16号线田心车辆段地铁上盖项目为例,阐述了站城一体化建设的模式和途径,特别对城市功能集成、价值集成、空间集成、边界集成进行了全面分析。

他指出,交通枢纽是整合资源的再创造过程。超级城市建筑,慢慢发展到TOD城市综合体,同时还是特色空间集合体,最后成为再造城市资源。

交通枢纽引领城市发展,一是植入的模式,先有城后有站,类似北京副中心交通枢纽、重庆菜园坝枢纽;二是引领的模式,先有站后有城,如雄安高铁站。

探索新型混合空间关系

MVRDV Director Asia的Steven Smit先生

image.png

Steven Smit先生通过国际国内系列案例和对城市问题的研究,阐述了他们关于城市中各种空间、功能混合的理念的思考,思考如何更好面对人和自然,并强调城市建设是每个人都应该融入和参与的“城市主义”思想。

从这些关于案例中,折射出统一协调建筑和城市的关系、建筑和人的关系,提醒设计师们要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城市设计和创造。

他表示,通过技术、数字、生态的混合和互相作用,结合生态和自然,能带来新的混合生活方式;通过不同现实和虚拟的网络,能链接出新型生活方式,也能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

建筑与城市的接驳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黄新兵

image.png

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效率在提高,在此状态下,建筑设计变得异常复杂,在复杂中边界问题变得凸显。所以,如何对接城市解决边界的问题,从建筑设计逐渐拓展到城市设计,让建筑师参与到规划里,需要把握几个重要方面:

城市和建筑的接驳是多维度的,既有空间的接驳、文化的接驳、科技的接驳,也有生态的接驳。

这种接驳,是统一协调建筑跟城市的关系、进行建筑创作的关键;也是理清建筑师思路的过程。

身体-路线-山水与园林-立体城市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魏皓严

image.png

魏皓严教授从大中小尺度来探讨路径、园林、山水,他关注的是很具有本质意义的研究和处理城市问题的态度、方法和原则,通过对人的关注、对身体的关注,引发对人和城市关系更深层的思考。

他表示,未来立体城市形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政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中空间网络最为强大,掌控着物质的流动和摆布。

未来交通应该是立体化多模式、互助型交通,身体是核心要素。在体验时代,立体步行网络应是未来立体城市的基础网络之一。

材料的进化与城市空间

广东省福美材料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苏湘鄂

image.png

有城市以来,建筑材料一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逐渐进化,正确的运用材料对建设高质量城市,增强城市表现力,加强绿色环保等角度都有重大意义。

苏湘鄂女士指出,未来城市空间是多维的,一是智能化,随着物联网、AI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高新技术的出现,实现万物互联互通、实景和虚景的交互;二是生态宜居,低能耗(零能耗)、低排放、人居友好。

未来建筑材料发展趋势:高性能复合材料,包括轻质高强、多功能、高保温性耐久性和优异装饰性的材料;生态友好,包括环境友好和健康友好。安装向装配式、部品化发展;智能化调节温湿度。

重庆市绿色建筑进入快车道

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谢自强

image.png

重庆市绿色建筑发展应从以下方面加大力度:首先绿色建筑对行业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要正确认识;其次绿色建筑要结合重庆市的气候特点、经济状况和技术能力,要实际落地,而非空谈;再次,要真正实现建筑的绿色,把握保护环境的核心。

立体城市的研究要延展立体的范畴

安徽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左玉琅

image.png

建立立体城市的理论体系,不仅包括某个城市的站城一体、TOD模式的结合问题;还包括城市群的关系,通过高速度的交通工具,让各个层次的人来往更便捷。(文/刘晓)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余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