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1999年3月27日以前 中国西南地区尚没有一个真正的眼库

1999年3月27日以前,我国西南地区尚没有一个真正的 “眼库”。重庆市眼库的创立,有一个绵长又让人感动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眼科医生赵敏。

1956年,赵敏出生在重庆主城李家沱。由于那个年代的特殊历史原因,1975年从重庆清华中学高中毕业以后,在李家沱某建筑工地做了一年多的泥土工人,后又做了一年多的电工。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当年,他考入四川医学院(现在的四川大学);1983年,他被分配到重医附一院眼科;1984年,他作为最年轻的医生参加由13个医疗志愿者组成的“四川省援藏医疗队”,在西藏昌都进行医疗服务,两年之间没有回过家。

如果说,泥土工人、电工和援藏志愿者的经历锻造了赵敏坚忍不拔的性格,那么接下来这段经历指引了他的人生。

1995年到1996年,赵敏进入堪称全国第一的广州中山眼科中心学习。在那里,他遇见了影响他一生的人——当时中国最有名的角膜病专家陈家祺教授。跟随陈家祺教授学习了角膜移植手术和角膜病的临床研究。

赵敏回忆,当时广东省的眼库工作已经起步,而重庆市的角膜移植却几乎为零。陈家祺教授对赵敏说:“成立一个地区性的眼库是很重要的,号召人们捐献角膜,为角膜移植准备供体。”

回到重庆,赵敏来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办公室里,说:“院长,我们应该成立重庆市眼库。”当时的院长郑履平(现已退休)瞬间来了兴趣,说:“谈谈你的想法。”一小时后,他从院长办公室走出来,笑着走回自己的办公室。

赵敏在院领导的鼓励下,在眼科汪湘琳教授和张顺昭教授的帮助下,针对“眼库”的建立问题向重庆市卫生局提交报告。同年夏天,市卫生局为此专门举行了听证会,来自全市不同专业的医学顶尖专家组成的17个人的专家组作为项目评审小组对此项目进行评审。

赵敏和汪湘琳教授一起,在17位专家面前做了关于《建立重庆市眼库可行性和必要性》的报告。报告结束后,专家们很受震撼,一致认为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情。但也有人提出质疑:“鉴于中国的国情,角膜捐献和眼库是很难做的,此项工作应由政府来主导,由眼科医生来做是很困难的。”成立眼库这件事就这样暂时搁置起来了。

赵敏很难过。“既然大家都觉得有必要做,为什么不让我们做呢?眼科医生怎么就做不到呢?”

 
  不断坚持 重庆市眼库成立

提出眼库项目遭到搁置以来,赵敏默默发誓:不到“楼兰”誓不还。他开始不断写文章通过媒体大声疾呼成立眼库及角膜捐献的意义,希望获得一定影响力。

1998年,国际著名慈善组织奥比斯眼科飞机医院飞抵重庆,并从美国带来了眼角膜。在市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这个飞机医院在江北机场免费为市民做了60多例白内障手术和10多例眼角膜移植手术。这些移植到中国盲人眼睛里的角膜是美国人捐献的。“美国的眼角膜捐献和移植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那么我们呢?”赵敏说,他当时没有放弃,跟奥比斯眼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达想建立重庆市眼库的意愿,国际奥比斯很感兴趣,表示愿意支持。而后,赵敏和汪湘琳教授数次在市卫生局的项目工作会上“大声”呼喊眼库建立的意义。

1998年10月,重庆市卫生局正式批准重医大附一院提出的建立重庆市眼库的报告,在国际奥比斯派来的眼库专家杰森·伍德先生的帮助下,在重医附一院出地、出资、买设备和提供人员配置的基础上,重庆市眼库建立的准备工作如期展开。

1999年3月27日,赵敏一辈子都不会怀念这一天——重庆市眼库正式成立了。重庆市政府相关领导,重医附一院全体领导,还有各地友人前来参加挂牌仪式,仅仅是眼库成立这件事的媒体报道就多达200余次。赵敏为当时重庆市眼库主要负责人,他也成为重庆市眼库捐献册上“自愿捐献眼角膜”的第一人。 他说,眼科医生应该带头身后捐献角膜。

 
  几经坎坷 重庆市眼角膜捐献事业迎来螺旋式上升态势

上世纪90年代的市民无偿捐献角膜的意识淡漠,甚至有的人会抵制。

眼库成立之后,赵敏和同事们以及一批志愿者,开始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他们在广播、电视、报纸上面大声疾呼,印手册和宣传册到处发放,几乎每周都要到各个社区去宣讲。

1999年5月27日,又是一个赵敏铭记在心的日子——重庆市首例眼角膜捐献发生了。捐献者是重庆特殊钢厂72岁的何海清老先生,因患肺癌去世。接到电话的赵敏立刻在袁家岗买了花圈,与眼库同事一路狂奔到位于双碑的重庆特殊钢厂职工医院。

“从这天开始,市内便陆续有人愿意捐献眼角膜,到1999年底的时候,我们总共接受了10例眼角膜捐献。”赵敏说,每次到捐献现场,他总要对捐献者鞠躬表示崇高的敬意。 这10个人捐献的20只角膜,为需要的角膜移植患者带来了光明。这是整个重庆市眼角膜捐献事业走向光明的开始。不久,重庆市红十字会和重庆市眼库开始进行有关眼角膜捐献方面的对接,对重庆市眼库的工作进行引导、协调和帮助,实现了系统整合。 这个系统整合给重庆市眼库带来了更多捐献的渠道——除了直接在重庆市眼库登记的捐献志愿者,重庆医科大学遗体捐献中心、第三军医大遗体捐献中心和重庆市红十字会都能在有人捐献眼角膜的情况下及时联系重庆市眼库。

等待光明是许多盲人的无奈,寻找光明是重庆市眼库的工作,而奉献光明是捐献者和家属的大义。随后的18年,重庆市眼角膜捐献事业如同种子一样,在“春雨”的侵润之下,逐渐发芽、长大。重庆市眼库接受的市民眼角膜捐献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突破100人,2014年接近200人,2015年以后,每年在200人以上。截至2017年4月10日,重庆市眼库18年来共接受眼角膜捐献1647人,而获取的角膜用于临床手术2221例。

除了完成捐献行为的人,目前,重庆市眼库的在册自愿在身后捐献眼角膜的志愿者已经达到8300余人。

据了解,重庆市眼库工作的开展在全国范围内比较来说名列前茅,是完全利用本土捐献角膜进行角膜移植手术最多的地区。

从有建立眼库的想法到奔走争取,到眼库成立,再到如今每年有200多人的捐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重庆市角膜移植的发展,为盲人带来光明,践行深刻的红十字精神,赵敏觉得这20年过得很充实。

 
  不断前行,重庆市眼角膜捐献事业需要多方努力

虽然重庆市眼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甚至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从整个眼角膜供体的需求上来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供体量不够,是中国所有眼库的“心病”。

截至目前,我国角膜病盲累计有至少约300万人,每年新增10-20万的角膜病盲,而现在我国的年角膜移植量在1万例左右。如果供体充足,我国每年角膜移植术应该大于10万例。

2001年,赵敏做了一个关于“捐献眼角膜意愿”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约有40%的人愿意捐献,约60%的人支持眼角膜捐献行为。他把这个调查报告写成了论文《重庆市角膜捐献现状分析》,发表在2003年的《中华眼科杂志》上。

赵敏思考着一个问题:重庆市民的捐献观念并不陈旧,但为什么最终供体缺口这么大?赵敏认为民众的捐献意识、行为和结果之间有鸿沟,这个鸿沟需要有人去填平;民众的捐献意识是深埋于地下之火,需要有人去发现、挖掘和点燃。故而,眼科医生应该发挥巨大作用。

纵观世界眼库的发展,斯里兰卡是做得最好的一个国家,在逝去的人当中,有20%的人角膜被眼库所获得。美国的角膜捐献量也是很高的。而这两个国家眼角膜捐献事业刚开始时都是眼科医生在主导和参与。

目前重庆市眼库工作的困境在于,需要加大寻传力度,尤其在许多基层单位和地方的宣传还不够,许多基层医院为眼库的捐献工作还没有完全建立关系,基层地方的宣传工作开展也相对困难。

“捐献角膜也好,遗体、器官也好,都可以被放进‘人道、博爱和奉献’的红十字理念中去。”这是赵敏对红十字精神和自己工作的理解,他说,现在其他省市有许多地方没有把红十字会和眼库工作协作在一起,但重庆一直在尝试这个模式,很有必要,也很有效果。

 
  合作多赢 国内首个省级眼库联盟带来多方利好

2016年初,赵敏教授提出建立川渝眼库联盟的设想并为此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同年4月24日,川渝两地70多家医院的300多名眼科医生齐聚一堂,见证了川渝眼库联盟的成立,300多名眼科医生现场签名表达身后捐献角膜意愿,川渝两地的红十字会相关领导出席成立大会并致辞。这是国内首个跨省际眼库联盟,主要工作是在川渝两地联合开展角膜捐献宣传、志愿者登记、供体筛查、获取,搭建供体资源的共享平台,开展眼库及角膜病学术交流、技术培训,资源共享等。

川渝眼库联盟的第一个工作站是四川遂宁工作站,目前为止已经实现了4例捐献。联盟的成员单位达州地区也实现了4例捐献。这些供体用于不同医院的角膜移植手术,实现了资源共享。就在今年3月,四川遂宁站一个志愿者捐献的一只角膜当天就移植给了重庆一位患者。

据悉,由川渝眼库联盟主办,重庆市眼库协办的“全国眼库技术操作学习班”计划于今年在渝举办,全国各省市20个以上的眼库将参加,对角膜移植技术、眼库技术管理和眼库宣传方面进行多方探讨。

 
  他说 愿为“带来光明”奉献到干不动为止

赵敏已经进入“耳顺”之年,身边的专职工作人员换了3批,他从来没有离开过。

这些年来,重庆市眼库的工作主要是宣传捐献理念、建立捐献志愿者档案、获取角膜、评估角膜是否能用、保存角膜、移植角膜、科学研究。作为研究生导师,这些年来,赵敏带了40多名弟子,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80多篇。借助这个平台,赵敏主持了多项省部级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别在眼角膜捐献意愿、眼角膜保存、眼角膜移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受到业界的肯定。同时,他也是中华眼科学会全国角膜病学组委员,国内角膜病知名专家。

赵敏深深地感慨,眼库是他的一项事业,而且是对社会发展有意义的事业,他愿把最美好的时光献给她。 目前,重庆市有做眼角膜移植手术能力的医生十分稀缺,而重医附一院包括赵敏在内有4人,另3人都是赵敏的学生,他们已有相当娴熟的技术。随着年龄的增长,赵敏开始注意往“培训型”工作转变,工作要发展,事业要传承:他希望有更多的医生能够开展眼角膜移植手术,因为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和捐献行为的增多,未来眼角膜移植手术的供体越来越多,眼角膜移植手术量就会增加,而专业技术型医生的储备也应该要不断增加才对。

他说:“我愿为更多的盲人带来光明,所以我要为眼库干到干不动为止。”

眼里、心里都是“眼库”,这个为重庆市眼角膜捐献事业,为人类光明事业奋斗了半辈子的眼科医生,应该被我们铭记。

 
精彩推荐
·愿为"带来光明"奉献 余生不悔
·信守一个约定 用生命诠释爱最美好的样子
·重庆市红十字会召开2017年度全市工作会议
·重庆市红十字会致信向大渡口交巡警支队 ...
·红十字全国首支器官捐献殡仪服务志愿队成立
·当死亡来临的那刻 他毅然决定捐出器官去...
 
典范光辉